生态城环保
中新天津生态城首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污水库由来背景与环境危害
汉沽污水库处于蓟运河流域下游,其形成与汉沽及周边区域环境污染息息相关,1974年,由于汉沽化工业振兴发展,大量含有重金属和农药、POPs等污染物的化工废水直接排入蓟运河,导致该领域近47000亩小麦受害颗粒无收,国务院批示要解决好蓟运河流域污染问题。天津市委成立蓟运河治理领导小组,并组织中科院、南开大学等单位开展治理技术研究,工程上利用原废旧鱼塘进行改造,1976年污水库建成,并用于接纳和蓄积汉沽工业废水,实现清污分流,解决蓟运河污染问题。污水库占地2.56平方公里,库内废水水位平均1米左右,每年汛期为了安全,将废水排入海中。30余年来,污水库长期遭受重金属、农药等污染,污染程度极为严重,水生生物难以存活,水生态系统严重破坏,水质为劣五类,含盐量高,COD和氨氮超标。
污水库治理前原貌
中新天津生态城在2008年启动建设后,污水库位于生态城的生态核内,是该区域最大的污染水体,其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是中新生态城开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治理后的污水库按照规划变为清净湖,成为生态城最大的景观水体,而且其周边将建设净湖山、五指岛等设施。
治理过程
污水库现场环境本底调查
制定天津市地方标准
污水库治理工程工艺方案
污水库现场扩大试验工程现场图示
污水库现场试验工程安全检查和各级领导现场指导工作
污水库治理工程子工程造岛填埋工程施工现场
污水库治理工程子工程底泥脱水减容处置工程施工现场
污水库治理工程子工程底泥脱水减容处置工程完工航拍图
污水库重度底泥区外烧制建材陶粒资源化处置
污水库治理工程子工程污水预处理处理工程施工现场
污水库治理工程子工程底泥原位治理及疏挖造岛工程施工现场
污水库治理工程项目总结
污水库治理工程实施的3年,处处充满挑战和艰辛,经历了治理过程的风雨冷暖,才让我们感觉到应该好好总结项目,特别为指导我国其他类似治理项目提供参考和经验,更深入地实践中新天津生态城的“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的发展理念。
根据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关于《中新天津生态城污水库治理工程项目立项》的批复,工程总投资15.6亿元。在完成污水库现场扩大试验工程后,设计单位结合相关试验数据,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生态城建设局关于《污水库治理工程初步设计和施工图》批复,工程投资调整为11.4亿元。经过污水库治理工程中不断开发应用新技术和严格项目管理,使得发生的污水库治理费用不到原批复费用的一半。
对污水库治理工程进行全面综合效益分析,除了新技术应用和项目管理节省的10亿元外,实施污水库治理工程后所获得的直接效益包括:(1)新开发了净湖山、五指岛等1.5平方公里土地;(2)建设提供了清净湖、环保主题公园、学校、CBD等公共服务设施基础;(3)根治了历史遗留污染源,修复了污染底泥和土壤共约385万方,处理污水约215万方,极大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了民生,使得生态城更加适于人居、工作和生活;(4)形成了一整套“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的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管理体系,成立了提供公共服务的生态城环境检测中心。间接效益表现在提升了生态城和周边区域的环境质量,改善了水生态系统,进一步提高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国际地位和担负环保责任的形象;(5)积累了有机污染物原位/异位修复技术,热脱附技术,重金属污染物固化稳定化技术等国内场地污染领域的主要技术和设备,为场地修复业务的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清净湖及周边效果示意图
新加坡资政吴作栋亲临污水库治理工程项目现场
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将污水库治理工程评价为国内空白、世界领先。同时,各种媒体也纷纷报道污水库治理工程所取得的成果,值得关注的是,污水库治理工程已编入新华社内参,供国家领导人参阅。2011年4月,新加坡资政吴作栋亲临污水库治理工程现场,对污水库治理进度感到很惊讶,并表示天津生态城项目中新两国领导人没有选错。
通过污水库治理工程这一项目,环保公司获得国家科技部、天津市和滨海新区科技项目支持,下达的项目经费达到1000万多元,为项目技术开发提供了有力保证。依托科技项目,环保公司建立了天津市污染场地治理修复技术工程中心,经1~2年发展将打造成为国家污染场地治理修复技术工程中心。
通过该项目,环保公司申报专利24项,授权3项,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制定天津市地方标准1项,为实践生态城“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发展理念提供条件。
依托污水库治理工程现场实验室组建成立了生态城环境检测中心,通过了CMA实验室计量认证,可以提供社会化公共检测服务,满足气、液、固不同环境样品的检测需要。
依托污水库治理工程,环保公司被认定为中新生态城首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15%的优惠政策。同时获得建设部环保工程二级施工资质、工程咨询丙级资质和室内环境污染治理专项资质。依托污水库治理工程,环保公司还被授予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可以引进和招收博士后人才开展企业技术研发工作。
污水库治理工程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项目“可实行、可复制、可推广”的展望
“十二五”期间,国内环境保护行业在环保立法、规划、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等方面迎来一次较大的变革和调整。
国家层面,2011年12月《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将土壤修复纳入其中,直接推动了该行业的发展;随后《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全国主要行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相继出台,同时《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已进入国务院审批程序,有望于近期正式对外公布,根据该规划,“十二五”期间,用于全国污染土壤修复的中央财政资金将达300亿元。
近期国家层面在土壤修复上频频发文,环发[2012]140号文对土壤修复领域的发展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明确建立污染场地数据库,土地规划考虑污染场地环境风险,土地出让前完成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开展被污染场地治理修复、要求设定从事污染场地环境调查、风险评估、治理修复单位的准入条件,并落实了污染场地责任主体的认定原则;《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2013年)》中提到2015年,全面摸清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有序推进典型地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逐步建立土壤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2020年力争到2020年,建成国家土壤环境保护体系,使全国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中,明确提出“对于水污染、土地污染的状况,要摸清底数,坚决地进行整治”。2013年8月,天津市政府提出“美丽天津建设纲要”,明确指出将实施重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实施典型工矿企业废弃地等土壤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试点。这些国家和地方的方针、政策都有力的支持了生态城污水库项目的复制和推广。
在大的方针政策下,环保公司通过污水库治理项目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企业也获得了多项资质和荣誉,这些都将为今后生态城向全国的复制、推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环保公司将结合国家、地方相关政策的进一步明确,积极复制、推广在该项目中取得的技术和经验。
生态城污水库治理
成功案例
SUCCESS CASE